翁丁村佤族文化觀止


2011年非常榮幸,由於輔導濁水溪系布農族原鄉文化產業,得到行政院原民會評鑑績優,而能獲邀舉薦參與「雲南偏鄉自治學習之旅」活動,能深入異鄉少數民族地區參訪,是很難得的體驗,所以在旅程中特別專注各民族的特色,尤其是最吸引我的滄源佤族文化。


參訪翁丁瓦族寨Youtube影片點擊

滄源崖畫文化圖騰
位於中國雲南省滄源縣旅遊重點的「臨滄崖畫谷」,是國家級保護區,擁有三千多年歷史古蹟,有點類似「甲骨象形文字」,記載著先民狩獵、生活作息等故事,至今仍然栩栩如生,很像臺灣布農族先祖流傳的「行事曆」,很容易辨識內容,並想像當時住民的生活情境。滄源縣已將這些圖騰應用發展在縣城各個地方,小自筷子、服飾,大至公共藝術、建築、路燈等,都可發現「崖畫」的蹤影。圖騰是精神的象徵、文化的辨識,如果我們祖傳的「布農族行事曆」也能充分被應用在生活周遭,甚至提昇到藝術領域,這對推展本土部落文化具有相乘作用。

玉米田中品味水墨畫
班考村的「千米國畫長廊」座落在峽谷型的玉米田中,大片玉米田隨風搖曳生姿,有如海浪一波波湧現,兩岸陡立的山壁風情萬種,如把大片玉米田比喻為河流,很像長江三峽沿途的風光。現址搭建約半人高、蜿蜒曲折的長廊,讓遊客能優閒的邊走邊欣賞兩岸崖壁,山與田交織成一幅幅的水墨畫,延展串聯起來,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它的意境之美。讓我聯想起臺灣母親之河「濁水溪」的中上游,那裡是布農族的祖居地,有俗稱「土虱灣」的大曲流,兩岸峭壁穿空而上,在半山腰嵐霧的點綴下,美得像詩畫一般,我常常望溪興嘆,大好的世界級江山美景,竟有如滄海遺珠未受重視。


翁丁村似桃花源境
此行最讓我難忘的是翁丁村佤族寨,行前曾從電視Discovery探索頻道中看到因宗教習俗殺牛、血雨腥風的畫面,以為這是煞氣騰騰的地方,但從進入村寨相迎的大陣仗就讓人感動,全村不分男女老少都主動放下手邊工作來加入迎賓行列,儀式完後又回歸家庭作息,可以感受到村民的團結和諧氛圍。紮在木樁上的水牛頭骨到處林立,都是經過細心的處理,變成如藝術品般的裝飾,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圖騰,整個村寨完美的保留傳統茅廬建築,沒有私搭帳篷或鐵皮屋,他們寧願固守傳統文化價值,不受時代潮流影響而摧毀,也讓我回想數年前旅遊日本,拜訪白川鄉「合掌屋」,居民排除萬難保留文化特色,成為聯合國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,為地方帶來豐厚的觀光收益。這在臺灣已經不可能再現,因為過度的民主自由化,政黨介入綁樁,選舉頻繁,導致山頭林立,早就打破傳統部落頭目制度,誰都不服誰,濫墾濫伐的破壞與建設,已經很難回復先民珍貴的文化遺產,從人文觀點,部落居民應該撇開權力鬥爭,共識傳統文化的價值,團結和諧才是正道。



面子十足的佤王宴
佤王宴展現佤族人的熱情,具濃郁的鄉土風味,巴蕉葉舖滿長桌,上面擺放各式各樣的美食與三色米飯,族人以歌唱與米酒,表露真情的款待客人。聽說這是當年佤王宴請各方頭目的盛筵,每位旅伴都感受被高度的尊崇禮遇,也以歌聲及米酒回敬。不過我發覺,很多旅伴被興奮高亢的氛圍感染,不顧健康竟比起酒膽,雖說這是臺灣原住民族的飲酒風格,但我仍不以為然,因為再怎麼說,也不應擅自加大酒碗凌駕主人,而做客的酒興起來,敬酒時間一再拖延,佤族當家的一定也吃不消。

我曾經參加過屏東排灣族比悠瑪部落的傳統祭典,也是相似的排場,各鄰在村長的號召下,主動擺出自家最好的美食接待賓客,我很喜歡平常難得吃到的水煮地瓜、芋頭、野菜等,當然撒滿胡椒、馬告的烤肉更讓人垂涎三尺,土豆(馬鈴薯)與排骨、羊奶頭樹根合燉的湯頭好喝的無話可言,還有像粽子的「吉那富」、馬告籽做成的沾醬…至今仍常常在我的腦中縈迴,現釀白色新鮮的小米酒令人都想多喝一杯,但都僅此一杯而已。久居城市的人肯定和我一樣,喜歡追求自然風味的部落美食,不一定要大吃大喝。


見賢思齊他山攻錯
回到臺灣後,時時刻刻回顧著旅遊的點點滴滴,我是旅伴們唯一的外族人,卻一路受到相互關懷,給我感受到無比的親切溫暖。這是一趟充滿感性與知性之旅,我們如果能建立相同的「部落休閒旅遊」文化,或許可以帶動國內外人士前來觀光,為部落帶來商機,增加居民的收入,並保存優美的部落文化景觀。濁水溪系布農族群是我首次服務地域,每當午夜夢迴,總有濃濃化不開的的鄉愁,常常夢想著如何分享這個桃花源,初步構想如下:

。臺灣面臨全球經濟競爭,已到了衰退的臨界點,對弱勢族群而言,更是雪上加霜,必需重新思考新的產業發展方向,而發展觀光已是燃眉之急。臺灣原住民文化豐富且多元,是全世界少有的珍貴資產,身為南島文化發源地,臺灣原鄉應全面啟動部落學習機制,鼓勵居民投入文化產業,塑造原鄉嶄新典範與社區營造方向。而以觀光帶動產業是行銷部落成功的關鍵,也是鄉民之福。


。建構以地利村達瑪巒部落為中心的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庄園,這裡位置很適中,臺16線可以銜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、玉山國家公園風景區,擁有濁水溪最美的地段,很適合成立一個最具特色的「布農族自治觀光區」,發展觀光休閒旅遊,原已有不少傳統石板屋,不需畫蛇添足增建,保留現況即能讓外來遊客驚艷。

。以濁水溪石板加上布農族行事曆,拼貼具有特色的入口意象,可以延伸很多故事。濁水溪發源於臺灣中央山脈合歡山東峰,是全臺最長的河流,孕育嘉雲彰投廣大平原,有臺灣「母親之河」之稱。連瑪巒部落位於日月潭東鄰濁水溪中上游,溪底盛產黑色石片,在雨季時淤積河道,氾濫成災,造成沿岸居家耕種的夢魘。雨季過後,還要花錢清淤河道的石板,砂石車在出入部落時,往往壓壞道路,又形成二次破壞。其實人類無法與自然抗衡,但可利用此無用的石板,隨順河道的變化,作為堤防的基石,如此不但不會破壞生態與環境,也是具有地方特色、整治河川雙贏的策略。


。在達瑪巒部落前溪畔,闢建大停車場,除了管制遊客汽車過度吵雜進入部落,造成人文景觀破壞,也可保證居家遊客安全,保護生態與寧靜環境。大水來時可以當作滯洪池,平時可以給商家帶來商機,出租腳踏車或環保電動車供遊客遊賞濁水溪沿岸,與附近地利、人和、雙龍、潭南等部落人文景觀。

。雙龍瀑布幾十年來,經過上游過度的人為開發,與颱風地震的破壞,早已斷為數截,不復當年的美景,建議連接較下方的兩截瀑布,再造一個人工但自然的寬大瀑布,因為只要搬移數塊較危險的石頭而已,工程不會很大,除了疏濬順流,並能重現瀑布舊時的光彩。也讓在下方的遊客,能安心溯溪戲水賞玩。

。將公共聚會所加強裝飾成原味的表演舞臺,每天定時表演原住民族歌舞,讓遊客同樂並欣賞布農八部合音文化,這是世界級的合聲,曾代表國家在國際奧運現聲。歌曲、舞碼、服飾邀請專家重新編排製作,最好以傳統故事文化加上現代歌劇創新,其實部落的地利國小早已進行這方面的營造,且得過不少大獎,是畢業學子最好的出路。


。在社區中增加傳統美食、土產、紀念品商店,活絡在地商機,除了藉機教育遊客認識部落傳統產業,並能讓遊客滿載而歸。餐飲精緻化,不必大魚大肉,應從簡約走自然風味,有時刻意的擺盤,即使僅是半塊地瓜加上一片小綠葉陪襯,加上在地蔬果、馬告胡椒烤肉,都會讓食客驚豔,感受溫馨體貼;飯後一杯烏龍茶或咖啡,絕對讓人心滿意足。

。區域整合是關鍵,成功的背後難免將會短期犧牲部分個人的權益,在地居民應努力合作,取得共識願意配合。其實犧牲也是獲得,譬如:因人行步道的疏通必須拆一半房子,另一半反而可作為商店,帶來商機。

。部落閒置的空間很多,不妨改為民宿,讓遊客喜歡滯留多日,享受傳統生活與晨昏自然山川之美。公關宣傳相當重要,爭取旅遊局與旅遊公司的支持,在旅展中發行旅遊住宿券與餐券,行銷部落旅遊休閒文化,讓年青的族人願意留在原鄉打拼,也可讓老人家安心。

。積極培訓文化產業人才,可喚起年青人對於部落文化的情感,認同本土並融入生活及藝術之表現,除了舞蹈音樂美食,美術工藝人才也是重點。原住民有天生的藝術細胞,在藝術表現上很容易入手,也能很快培訓整合。濁水溪較小無用的黑色石片,可以化身為有用的資源,是上帝帶給鄉民最大的禮物,除了當作室內外牆面裝潢的馬賽克建材,也可用於彩繪、雕刻等工藝素材。本案可聯結臺灣地理、歷史的情感,利用在地無用的資源推廣臺灣意象文化的創意產業,除行銷本土部落文化,也將「臺灣文化」推上國際舞臺,並延伸至全臺原住民地區,發展出一套符合臺灣原鄉環境永續、文化尊重、國際接軌的部落文化創意模式。

。周詳的計畫爭取官部門支持,尤其是公共空間的授權與開放,在地的民意代表與文化社團應團結一致共同策劃,產生絕對的共識方案,積極向上層爭取經費開發。如果各自單打獨鬥,那有如一盤散沙,最後仍然不了了之,無法成就部落觀光事業。

以上是個人的淺見,僅供官部門與部落相關人士參考,期盼團結合作,讓夢想成真,共同為原鄉部落的發展,本土文化的傳承奉獻心力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戀戀淡水河

國之南疆–東沙島之美

大肚山回鄉路 ◎蔡慶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