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0的文章

客家風情B (數位蝕刻版畫、絹印 )

圖片
蝕刻版畫是在金屬板上直接雕線,或塗刻瀝青用強酸腐蝕,製成凹版,再填油墨印刷成版畫。傳統上要很多的印刷製版設備與空間,數位仿蝕刻版畫可將上述工法在電腦上模擬作畫,最後噴墨列印完成,不必擔心強酸的臭味,差別是沒有壓印機的印痕,但可無限大尺寸是其優點。 遠眺黑石壁   ( 數位蝕刻版畫∕蔡慶彰 ) 黑石壁位於苗栗大湖汶水溪出口,是客家人來台的祖居地。 三義火炎山  ( 數位蝕刻版畫∕蔡慶彰 )   每當出國路過大安溪橋,懵懵躊躇,默望火炎山祈求平安啟程; 每當返國經過大安溪橋,近鄉情怯,默向火炎山感恩平安歸來。 三義小西湖 ( 數位美柔汀版畫∕蔡慶彰 ) 春天造訪小西湖正是最美的季節,無波的湖面映襯著起伏山巒,早開的桐花羞赧藏匿林梢,像等待出閣的新娘,循著步道環湖繞行一周,感受山之青翠、水之靜謐。 石岡長庚橋  ( 數位蝕刻版畫∕蔡慶彰 ) 石岡長庚橋跨過大甲溪,在橋面上觀賞潺潺流水與崇山峻嶺,風景相當秀麗。經過九二一重修,東西兩側呈現不同高差,但不礙安全。 寶山水庫   ( 數位蝕刻版畫∕蔡慶彰 )   位於新竹縣寶山鄉,頭前溪上游,主要專供新竹科學園區用水。   客家茶園 ( 數位美柔汀版畫 ) 茶是台灣經濟作物,桃竹苗客家地區盛產茶葉,每逢採茶季節,茶園充滿歡樂的採茶歌謠,呼應遠山含笑,熱情吸引遊客品茗,也是快樂的山郊踏青。   唐山過台灣 ( 數位絹印版畫 ) 客家人原居閩西貧瘠山地,由於較無航海經驗,數百年間來台開墾,俗諺「心肝結歸丸,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」,想像當年冒險橫渡海峽前途多舛。   披荊斬棘 ( 數位絹印版畫 ) 客家人來台篳路藍縷,因先來的閩南人佔盡平原地利,只能與原住民爭地開墾,時時擔心出草之禍,目前多數淺山丘陵地村莊仍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。   榮耀台灣 ( 數位絹印版畫 ) 客家子弟艱苦卓絕、硬頸精神,造就台灣變成世界舉目的經濟奇蹟,政壇兩位總統,桃竹苗科學園區為台灣創造高額的產值與外匯。

台灣─自由民主幸福的國家

圖片
很幸運能生長在這自由安全的國度,透過民主選舉,擺脫數百年被殖民的悲哀與無奈,不必擔心改朝換代的大災難,重新契合因政黨敵對、民族割裂扭曲的人性,更讓我迫切的、意圖讓有限的餘生,創作台灣歷史畫。透過鑑古知來,邁越政治陰霾,堅定建立一個正常「主權在民」的民主國家。 幸福台灣 ( 數位版畫 ∕ 蔡慶彰 ) 蔡英文總統連任就職,台灣 2020 大選早已結束了,政黨輪替更迭本是現代民主常態,期盼國人能忘掉選戰的恩怨,不分族群同心協力,為台灣守住自由民主,讓人民過更好更幸福的日子。   向防疫台灣隊致敬 ( 數位版畫 ∕ 蔡慶彰 ) 近年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病毒 (COVID-19) 危機,截至今日共有約 500 萬人確診, 32 萬多人喪命,台灣有防疫團隊超前部屬,阻疫毒於境外,僅 440 人確診, 7 人死亡。這都是英明的政府與國人團結合作的成果,舉世刮目相看,身為台灣人與有榮焉。 台灣四百年命運 100F 油彩 2018   很少有國家如台灣者,四百年政權一再更迭,自荷西、明鄭、清代、日治至戰後的民主國、中華民國…總共換了六面以上國旗,這些都是外來政權的稱呼,以致國運多舛。民主時代來臨,當思團結一致終止內鬥,擁有自己本土的國名與國旗,走出國際,走出悲情。 台灣三部曲,是描述台灣數百年來的發展歷史,這畫題很正經嚴肅,通常都會以古典寫實來描繪,一般畫家不喜歡創作這類題材。但我覺得鑑古觀今知未來,或許對台灣民族和解、民主經濟發展有正向意義,故採用插畫詼諧不失莊重方式、版畫浮雕風格,呈現歷史故事。 台灣三部曲《唐山過海》 100P 複合媒材 2018 明清時代,大陸人士冒險渡過臺灣海峽來台墾拓、篳簬藍縷的艱辛故事 ( 其實這也是原住民被迫害的開始 ) ,通過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第一道鬼門關,能活下來才有機會。 台灣三部曲《披荊斬棘》 100P 複合媒材 2018 台灣有大片原始荒地,但也因爭地、疾病、族群械鬥,處處充滿危機。初來乍到只能睡廟埕之羅漢腳,成為流民或長工,幸運者被原住民招婿晉身成唐山公。   台灣三部曲《安居樂業》 100P 複合媒材 2018 台灣歷經數百年殖民困惑與政治經濟轉折, 2018 已成為亞洲幸福指數第一的國家,我們期盼永續民主,不要再度被殖民,要永遠安定愉快地生活。   大船來了! ...

數位版畫(台灣本土文學巨人篇)

圖片
以書冊封面設計形式,數位版畫描繪台灣本土文學巨人 景仰--楊逵前輩 身形瘦小卻勇於向不公不義抗爭,綠島繫獄十五年不改其志,《送報伕》小說讀後令人傷感。回憶年少高職夜校初期,白天在戲院畫看板,透早兼職派報生,颱風暴雨也要送,被惡犬追逐狼狽印象猶深。 紀念--呂赫若 日治時代被譽為文壇才子,也是音樂家,小說《牛車》描述封建無產家庭的病態與窘境,同情被殖民受壓迫的悲哀。戰後白色恐怖時期選錯邊,傾向宣揚馬克思主義,挖掘政治經濟的黑暗面,被國府追緝逃亡山區受難而亡。 懷念 -- 陳千武館長 三十多年前,因緣際會美編《台灣兒童文學》季刊,認識慈祥的長輩陳千武會長,其實早已久仰敬慕,《獵女犯》小說是日據時代台灣志願兵南洋出征的回憶,有血有淚令人動容,這段歷史不容空白。 欽慕 -- 鍾理和 倒在血泊中的作家,創造不同的本土文學風貌,打破傳統桎梏,浪漫為愛走天涯。「假黎婆」小說帶給我最深沈的感動,尊重族群、藉由平順樸實的文字,表達他對排灣奶奶的孺慕之情。 賴和 -- 民族詩人 本職是醫師,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,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,同時也是日據時代眾所公認的文壇領袖。「一桿秤仔」小說反映了被殖民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。 葉石濤 -- 台灣文學推手 從日治時代以來,立志要為為建立台灣文學而奮鬥,《西拉雅族的末裔》小說反應了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的真實生活,台灣是多元族群的混血,代代相傳,直到完全沒有族群藩籬為止。 吳濁流 -- 文化鬥士 小說敏銳精準的觀察人民的苦處,一生扮演著文化鬥士的角色。晚年提攜後進為己任,創辦台灣文藝雜誌社,培養及鼓勵許多台灣文學作家,對台灣文學的扎根做了許多貢獻。 鍾肇政 -- 文學舵手 不遺餘力的奔走催生、整合台灣文學的無私精神令人敬嘆。獲獎之多,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,《魯冰花》小說凸顯教育、社會的弊病,拍成電影傳頌一時。《 臺灣人三部曲 》等大河系列見證是實力非凡的文學家。 浮浪貢 -- 自我解嘲 日本明治維新大政奉還後,很多武士流落街頭成為浪子,平日游手好閒、不務正業、玩世不恭,俗稱浮浪貢,退休後的我常心有戚戚焉,只能呆在家裡塗鴉。 ( 這本是插花,也沒出版,不成體統自嘲開玩笑而已,網友請見諒 )